為自己建立 UX 學習地圖
哈囉,朋友
我在成為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者之後,最大的發現就是自己經常處於無知與茫然的狀態。
我們要理解手上開發產品的商業邏輯,這樣才能提出符合策略的產品設計提案。
我們要洞察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情境,搞懂現場的用途以及願意產生行為的動機。
我們還要設計產品服務流程,在商業目的、使用者需求與技術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的評估是否還有改善的可能性。
產品真的有滿足使用者需求嗎?
產品有滿足商業目標上的期待嗎?
這些林林總總的議題,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也別期待標準答案。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一片混沌之中找到立足點,建立自己認知的地圖呢?
我想分享以下幾個方向,提供你作為參考:
-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
 -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
 -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我們曾經在訪談一位 UX 主管時,聽到一段很有意思的感嘆,他說:「我們遇到的設計師大多數在學習期間,都有被訓練,或者很有意識的知道要關心使用者,去同理用戶的需求。然而,大多數的設計師卻很難去意識到,要去同理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利害關係人也是人,他們也是產品要服務的一環,沒有這些人的參與以及理解,產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就像一個軟體平台經常會分為前後台,人們經常只注意到光鮮亮麗的前台,但很少有人在意後台的設計規劃。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需求,更多的是軟技能以及領域知識的展現。
這邊羅列幾篇先前文章作為參考:
- 需求訪談的三個階段性(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75)
 - 如何對大忙人進行需求訪談?(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99)
 - 關於用戶增長的五個 UX 策略觀點(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ux-33)
 - 在需求訪談中辨認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類型(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3)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
洞察使用者情境這件事情就像是廚師要懂得如何辨認好食材。
當然,我知道如果是在速食店廚房打工的人,根本不需要搞懂薯條跟漢堡肉的來源。
但如果我們以黑白大廚那樣子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廚為目標,主動去探尋與辨識各種食材,就是大廚之路的基本功了。
身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是為了讓自己的設計有所本,為了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而去進行研究。
如果我們還相信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那麼了解問題的長相,就是第一步。
參考文章:
- 一個產品人的極限,同理心是我們專業的瓶頸(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95)
 - 訪談技術中的語言模式(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97)
 - 如何認識目標受眾?我推薦從專家與小白開始(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4)
 - 低成本的消費者市場研究方式 –「游擊訪談」(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0)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
設計產品的服務流程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對於設計師工作的理解。
這包含了以設計思考為骨幹,透過發散與收斂的過程,有意識的去洞察情境、識別問題、規劃原型、測試與評估。
我很喜歡致遠體驗設計的卓致遠設計師(江湖人稱卓學長,廣為人知的案例是台灣報稅系統改善的推手),將設計思考轉化為東方風味的:見、識、謀、斷。
設計思考常常被忽略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將利害關係人的共識納入設計流程。
在《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一書中提到,發明設計思考的 IDEO 公司,當年所強調的是「設計不再仰賴天才的直覺」。
IDEO 共同創辦人蘇瑞說:「老一輩藝術學院出身的設計師不太喜歡與人交流,藝術學院總是挑選靦腆、有創意的人當學生,討厭去觀察真實生活裡的人,也不喜歡賣力摸索日常生活的小細節。」
在將利害關係人納入設計流程這件事情上,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師,最艱鉅的挑戰之一就是與程式設計師的合作了。
要怎麼樣讓不會寫程式的人,設計出要用程式來實現的產品服務呢?
關鍵在於資訊架構的規劃。
軟體任務的本質是滿足資訊需求,而不是介面的美觀。
根據產品服務的情境,定義出可結構化的資訊,並且設計出讓使用者與這些資訊內容互動的流程。
千萬別搞錯了,使用者並不是想要跟音樂播放器的介面互動,使用者想要的是點播喜歡的歌單,用來點綴他的生活。
參考文章:
- 軟體任務的本質是滿足資訊需求(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5)
 - 撰寫產品需求文件 PRD 時的閱讀體驗七宗罪(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prd-2)
 - 8個產品設計文件 PRD 的 SPEC 書寫原則小技巧(https://soking.cc/blog/prd-write-8principles)
 - 如何畫出爛爛沒人看的 UserFlow?(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userflow)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
我曾經在一場新創團隊的內部工作坊當中,與開發團隊的PM、設計師、RD 們討論,怎麼樣算是「需求的終點」呢?
大家很有共識的得出結論:當我們解決使用者問題時。
不是需求被變成設計稿、不是需求被開發、不是新功能推上線。
而是當初我們定義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新版本更新之後,有沒有真的被解決了?
你會發現,如果一開始定義需求時,只談論了很表面的「功能性需求」。
例如我要一個投票功能。
那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投票功能推上線之後,到底有沒有發揮效益。
所以我們需要「清晰的目的」、「可驗證的方法」以及「持續改善的行動」。
參考文章:
- 不確定性的三種成因(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76)
 - 定義一個好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69)
 - 怎麼樣算是產品服務的使用者體驗不佳呢?六大常見原因(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116)
 - 系統化洞察顧客服務體驗的三個檢查清單(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115)
 
▋結語
成為數位產品領域的產品設計師,是一個多元且複雜的職業道路。
網路與軟體的行業不像餐飲、醫療、金融、製造等等行業,動輒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長期而言,軟體不是一個行業,而是成為各行各業的一部分。
分工曖昧不明、各個行業招募標準不一、管理不成熟、能力要求又深且廣,這些都是我們面對的日常。
所以我們會看見,每一個在產業中獨當一面的人,都有各自的機運,很難說怎麼樣的成長路徑就是標準答案。
為了好好與你分享這個議題,我預計舉辦一場直播講座。
打造你的UX 學習地圖:從入門到專業的實踐之旅
12/27(五)晚上七點
講座大綱:
- 什麼是 UX?為什麼它是如今數位產品的重要設計精神?
 - 業界常用的使用者研究方法有哪些?
 - 無經驗的 UX 自學者應該如何累積?
 - 從初學者到專業人士的實踐路徑
 - QA 時間:解答你的所有學習疑問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12051422271211928690
講座會提供回放,當天來不及參與的朋友也可以參考。
by S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