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者需求的用途,發現內部共識的矛盾

Soking

2025年10月2日 上午 8:43

服務設計

哈囉,朋友

前陣子我跟 UX 顧問本丸一同舉辦了用途理論 JTBD 的直播活動,在討論「用途」有關的新創故事時,我想起來過去曾經服務過的客戶案例,他們就曾經遇到過內部對於產品的用途不同,而產生雞同鴨講的過程。

有一次我們服務的客戶,他們從事的是語言學習的領域,看到市面上許多線上媒和英語教師的服務正在發展,本來就擁有相當大會員池的他們也打算進入這個市場。

一開始客戶認為議題很單純,就是做一個語言學習的線上預約媒和,因此希望在六到八週內可完成 MVP 版本的規劃。

想當然,在這種案子裡面,客戶總是希望 Day 1 就直接出畫面以及開始寫程式,不要花時間做什麼訪談跟市場研究,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很懂市場了。

然而,我們隨便掃描了一下市面上的競品,就發現至少在商業模式與訂閱方案上面,有好多種組合方式,這些都會影響產品的規模以及營運資源需要準備的項目。

我們還是提出希望進行一兩次的需求討論會議,至少在會議上我們可以對提案內容做確認。

於是我們準備了一張競品分析的表格,上面根據定價區間、教材、教師來源、媒和規定等等,做了分類。

需求會議剛開始的時候,由行銷主管主要受訪,CEO 在一邊聽著。

我們把這些競品的資料寫成便利貼卡片,請行銷主管挑選符合他們新產品服務商業模式想像的特徵,然後跟我們分享一下,背後他們打算如何營運,以及哪些事情希望發生在平台上,哪些事情打算線下處理(例如教師的時數登記或者請款流程)。

我們根據行銷主管想像的核心使用情境,整理了相關的流程,畫在白板上面。

行銷主管的想像是:整個平台採取訂閱制儲值時數,工作忙碌的用戶會在每週工作的空檔,自己安排時間即時預約當天晚上想上課的時間,再由平台來安排線上教師媒和,平台只提供簡易教材。

這個流程討論到一半,CEO 就坐不住了。

CEO:「等等,這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CEO的想像是:平台採取訂閱制儲值時數,但用戶都是有明確學習目標的使用者,因此會規律的安排好自己週期性的學習計畫,然後定期上課,如此一來平台就是提早安排好教師資源,平台提供有系統的教材。

討論到這邊,行銷主管跟 CEO 兩人才面面相覷,發現只有「訂閱制」以及「線上媒和」這兩個要素有共識,其餘所有的商業模式要素,他們內部的想法居然南轅北轍。

行銷主管從「工作忙碌的上班族」這個角色出發,因此想做即時預約制度的服務。

但 CEO 從「有目標的學習成效」這個結果出發,因此想做有計劃性的課程。

這兩者並沒有對錯問題,而是目標族群的市場選擇問題。

他們意識到,光是對於使用情境的描述不同,需要準備的商業環節、行銷溝通、營運資源以及服務流程居然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組合。

經過這次的討論,客戶才意識到產品開發前對於需求討論的必要性,後來就比較提起勁,積極的參與需求會議。

所以每次我聽到新客戶跟我們說:「我要做的東西很簡單,前面不用討論太多了。」

我都會毛骨悚然一下,腦中警鈴大響。

我也希望事情這麼簡單就好了。

by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