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就是概念的設計
哈囉,朋友
首先要謝謝上週填寫讀者問卷回饋的朋友們,能夠獲得你們的寶貴意見,對我非常的重要。
在讀者調查中,大多數的朋友傾向舉辦主題講座,次要是靈魂拷問的 AMA 活動,我看我們就一起來吧(?)
我預計會在八月份舉辦一場直播付費講座,限定給電子報訂閱的讀者朋友們參與,並且有填寫讀者回饋調查的朋友們,到時都會先收到免費入場的邀請碼。
直播講座的主題暫定為「UX 實務閉門分享」,我會準備一些這幾年的 UX 工作案例,配上我們經常討論的 UX 主題作為對照。然後再搭配給各位靈魂拷問的 AMA 時間~
好啦,那我們進入本週的電子報正題。
最近我持續處於制課的趕稿地獄,要把軟體產品設計的脈絡從過往的工作經驗中剝離出來並且重新定義,這是一件相當耗費心神的事情。
在大量整理資料的過程,有一段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關於唐諾曼老爺子對於「概念模型」的討論。
唐諾曼老爺子在《設計的心理學》裡面提到:「概念模型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預測事情會如何進行的理解方式。」
我們不需要理解每一樣東西的製造技術、原理與背後龐大的產業生態系就能夠使用這項產品。
你走近微波爐,只需要掌握你可以放入食物用以加熱的概念。 你看到 QR code,只需要掌握你可以手機掃描這個圖案用來讀取某些訊息的概念。 你拿起信用卡,只需要掌握你可以驗證資訊後用來預先支付的概念。
我在先前的文章《像個 UX 設計師般思考,讓選擇更容易》討論過,UX設計師的專業重點在於如何讓選擇更容易,即消除使用者覺得麻煩、看不懂、害怕犯錯的選擇設計,並提供明確的理想路徑,讓使用者可以搭上直達車,一眼就可以看見最終目的。
因此,產品設計的邏輯是,我們針對某個需求的情境設計提供一套解決方案,而產品的設計師們必須重新塑造使用者看待這套解決方案的概念。
使用者不需要理解信用卡的發卡銀行、收單銀行、特約商店與信用卡處理中心還有國際清算體系有哪些分工才能消費。
使用者只需要拿出魔法小卡,就可以把錢變成喜歡的樣子。 💳🤏
使用者腦袋中認知一件事情的概念叫做「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是我們從小到大與這個世界的各種概念互動之後,留存在腦袋中用以判斷事物意義的認知規則。
當你對熱水壺以及冒煙的蒸汽有了「概念」,你會連結到「這很燙」,所以會知道要尋找看起來安全的方式來取用熱水壺裡面冒著煙的滾燙熱水。
如果你在帳單上面看到「4034」這樣沒頭沒腦的一段數字,你連猜都不知道該如何猜起。
但如果你看到的訊息是:「**** - **** - **** - 4034」
或許你有機會猜到這是你的某張信用卡的末四碼,因為這個數字排列的形式你曾經在不同的刷卡介面上看過。
這也是我們在產品設計之前進行用戶研究時,需要去觀察的地方。
用戶研究不是透過用戶嘴巴告訴我們他想要產品是什麼顏色?應該具備什麼功能規格?
設計師在觀察用戶行為的時候,要尋找的是關於「概念的詮釋」。
當使用者在某個情境下挑選一個產品服務時,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什麼?
例如我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打開 Google Map,為了跟家人討論今天中午吃什麼? 這個時候我想要評估的是可以有哪些選項?要買到午餐有多麻煩?
因此你可能會在研究美食外送服務的過程中,發現使用者不一定是直接打開 Uber Eat,而是先在 Google Map 上與家人或同事討論一番,然後在 Food Panda 與 Uber Eat 之間切換看看能不能找到想要的店家。
你會發現使用者對某個產品的概念的詮釋,會深刻綁定當下的情境脈絡。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在討論產品設計的任何決策時,需要設定情境的原因,如果你沒辦法定義使用者當下的情境時,你的產品隨便怎麼樣亂七八糟的設計都可以,因為沒有人知道這有什麼意義?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希望與你分享的是關於產品設計的底層邏輯。
- 產品設計就是針對概念進行設計
- 設計師的職責是規劃出概念模型,形塑使用者對產品的認知
- 使用者腦袋中對事物的理解是「心智模型」
- 在使用者解決問題的情境中,他們會尋找具備某種概念的工具來處理當下的問題
- 產品的設計就是在使用者情境中,成為符合他們概念的選項。
以上是我重新整理一次我對於產品設計的看法,也分享給你。
by S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