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目標受眾?我推薦從專家與小白開始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一些社群潛水的過程,發現許多人想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目標受眾。
例如想成為講師的人,希望知道該如何了解學生,才能掌握日後開課的方向。
或者持續在網路上創作的人,希望知道該如何了解讀者。
當然也有累積了多年實戰經驗的專家,想發展自己的專業服務等等。
我想根據「認知程度深淺」作為光譜,跟你分享如何認識目標受眾的切入點。
▋專業玩家的身分認同 ▋
認知程度深的族群,通常代表已在特定領域發展一段時間。
可能擁有某種技術,像是掌握程式開發能力、掌握烘焙技術、擅長廣告投放等。
或者接受過特定領域的專業培訓,如健身教練、芳療師、營養師等。
通常具備標籤鮮明的身分,能夠作為一種明確的自我認同。
例如衝浪玩家、手作愛好者、露營玩家等等。
認知程度深又具備身分認同,代表他們已經養成某種習慣。
這類族群有以下特色:
- 通常很善於辨認產品服務的優缺點
- 很熟悉相關的解決方案,反應問題時較犀利
- 只要獲得族群內的領頭羊認可,相當於拿到通行證,一路開綠燈
有明確身分標籤的人群,長年投入該主題領域,多半已經踩過大大小小的雷。
而且他們有較豐富的人際關係網路,例如參與開放性的網路社群,或擁有封閉式的人脈小圈圈。
可以嘗試了解的議題包括:
用戶旅程與接觸點
- 他們如何起心動念?
- 他們如何獲得身分標籤,成為現在的自己?
- 分為幾個階段?
- 每個階段經常遇見的問題有什麼?
- 採用什麼工具或方法來應對問題?
- 現成的解決方案有哪些尚未滿足的需求?
- 透過什麼管道了解該領域?
- 重要的活動行為有哪些?
- 發生在什麼場域?
用戶搬遷成本
- 該領域的人通常有哪些習慣?
- 這些習慣依賴於什麼流程、工具?
- 哪些情況下他們會不得不搬家,改變原本的習慣?
- 不得不搬家的過程,最常考慮的因素有什麼?
- 哪些因素是沒有提供會令人生氣的?
- 哪些因素是提供越多高品質的服務內容,越令人滿意或安心?
- 哪些因素是沒有提供時用戶沒感覺,但發現之後會產生額外好感度的?
▋小白的行為:情境優先 ▋
認知程度淺的族群,其實就是所謂的小白用戶。
通常小白是因為工作與生活中發生了某些變化,因此進入了特定的領域。
例如想要轉職或工作上被要求,因此開始接觸陌生的專業領域。
或者生病之後想要調理身體,開始培養運動習慣。
又例如減重過程開始嘗試自己準備三餐,因此開始買菜做料理。
小白與上述認知程度深的專業玩家最大的差別,在於「夠用就好」。
小白沒有打算成為米其林大廚,只想要簡單不麻煩的備餐方式。
小白沒有打算成為技術大神,只想要快速解決問題的小技巧,對背後原理不感興趣。
小白沒有打算成為健身教練,只想要知道穿什麼鞋子舒服不會受傷,該怎麼開始就行。
你可以發現,認知程度淺的小白,有明確需求,但沒有身分認同的議題。
觀察小白的重點在於,他們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是什麼?
這類族群有以下特色:
- 身邊缺乏相關專業人脈關係
- 動機來得快、消失也快,生命週期短暫
- 依賴網路餵食的碎片化資訊,經常一知半解
- 比起專業度,更相信知名度
- 在時間或緊急壓力下,可能願意花費巨大代價尋求安全感
可以嘗試了解的議題包括:
心智模型
- 促使他們起心動念的情境是什麼?
- 他們透過哪些管道接觸相關資訊?
- 他們在尋找資訊時,如何提問或描述?
- 在主題領域中,哪些詞彙吸引他們的注意?
心理帳本
- 在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中,產生相關行為的頻率?
- 這些事情沒有處理好,造成的損失是什麼?
- 這些損失真正有感覺的、會在意的人是誰?
- 這些損失代價還會影響誰?
- 哪些因素造成他們的挫敗?
- 他們採取過哪些行動選項?
- 他們腦袋中還有哪些選項?
- 這些選項是從哪來的?差別是什麼?
- 他們能判斷怎麼樣算是符合期待的結果嗎?
- 有哪些因素會形成時間或身心上的壓力來源嗎?
以上是我根據認知程度深淺的這個光譜,作為探索目標受眾的線索,所想到可以去了解的議題,分享給你。
如果你在嘗試行動的過程有遇到問題,很歡迎跟我交流,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by S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