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是關於記憶的設計

Soking

2025年10月2日 上午 8:46

服務設計

哈囉,朋友

我最近持續沉浸在探索關於用戶體驗、學習體驗以及療癒體驗的過程。

直覺上我認為這三者有一個底層的共同結構,但我說不出來。

當閱讀到《關係的存有》中提到關於體驗的描述時,整件事情豁然開朗了起來。

作者肯尼斯.格根說:「記憶,是體驗的堆積。」

這句話太有道理了。

以此為核心延伸,體驗設計,就是關於記憶形成、提取與詮釋的設計。

這讓我想到,在用戶體驗發展的早期,強調的是易用性。

這世上有太多產品服務設計的過程,只考慮生產技術擁有者的效能、成本。

可以說是以生產技術擁有者為核心,在決定產品如何服務人們。

在這個情況下,沒有將用戶的痛苦與學習門檻,納入「價值」的考量範圍。

那麼一開始在沒得選擇的情況下,顧客只能勉強接受,去適應這個狀況。

適應糟糕的產品服務,就是一種記憶。

這會讓我們產生限制性的信念,認為這個世界只能這樣,無法改變了。

但市場持續在改變,我們停下腳步,不代表別人也跟著躺平。

我們適應糟糕的產品服務,獲得了一個沒那麼舒服的舒適圈。

但我們失去了發現這個世界變化的敏銳度,也失去了可能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記憶影響了人,人的不作為影響了組織,組織緩緩的失去活力,人們失去過去一起努力維持的環境。

體驗設計在其中,就是改變的催化劑。

體驗設計師首先要作的事情,是觀察議題的模樣,洞察服務與環境中的阻力與遲滯因素。

在這裡體驗設計的價值,就是移除痛苦與麻煩,讓顧客覺得順心,遇到其他糟糕的服務時,會更了解你的好。

然而當商業競爭來到新的高度,大家的體驗設計都相當成熟穩定時,這個行業的痛苦與麻煩都被洞察的差不多了,還能怎麼創造競爭優勢呢?

答案依然在記憶。

近年開始流行的峰值體驗概念以及接觸點 MOT,就是在強調把資源投入在顧客有感覺的環節,創造美好記憶點。

根據顧客對需求的詮釋來設計鉤子,提取顧客心智模型中的關鍵字,達成引流的效果。

這是對記憶提取的應用。

根據顧客在服務過程感受到價值的關鍵時刻,加碼堆疊魅力型需求,將感受堆到高峰。

這是對記憶形成的創造。

觀察顧客在體驗過之後與其他人分享時的語言模式,以及服務感受的詮釋,成為持續改善與拓展新客群的契機。

這是對記憶詮釋的洞察。

思考至此,對於學習體驗設計、療癒體驗設計,我對這些概念有了更深層的連結。

學習需要運用已知的心智模型,認識新的心智模型。

所以學習體驗設計的過程,也包含將先備知識作為素材,透過學習活動建構新知識(記憶)的過程。

學習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連串記憶形成、被不同方式連結、遇到錯誤被鬆動、重新凝固的過程。

療癒體驗設計,則同時包含幾個面相。

從現在,此時此刻開始,創造正向的記憶。

從過去的負面記憶中尋找新的詮釋,停止傷害自己,並化為內在力量的資源。

記憶是可以被創造、被重新詮釋的。

因此體驗也是可以被設計的。

這是我目前對於體驗設計的理解,分享給你。

也想知道你的想法。

by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