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算是產品服務的使用者體驗不佳呢?六大常見原因

Soking

2025年10月2日 上午 8:46

服務設計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 用途不明確
  • 無法理解
  • 挫折太多
  • 說明太複雜
  • 動線曲折離奇
  •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

眼前的事物如果激發我們的聯想,與越多情境(或者重視的情境)產生關連,就會變得「很好用」。

▋無法理解

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經驗,每個字都可以理解,但組合在一起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有很多業內人士或專家他們所規劃的服務,滿滿的都是這種坑。

包括我自己也常犯這個錯誤。

譬如我的一堂課程「資訊架構設計」,就是典型的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很難想像的東西。

專門領域的術語發明出來,是為了表達特定的概念。

但如果目標受眾不具備相關認知,就會變成識字的文盲,感受到茫然無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定義目標客群時,要分辨對方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的原因。

▋挫折太多

正常來說,沒有人喜歡犯錯。

像是在買東西或點餐的過程,一直搞不定某個環節,需要求助他人,這就會產生挫敗感。

如果是重要的事情,而且有失敗的心理準備就算了。

但如果像是停車場繳費、自助點餐機結帳,這類「理所當然應該要很簡單」的事情,讓我們一直卡關犯錯。

挫敗感很容易就見笑轉生氣,點燃怒火了。

▋說明太複雜

我曾經在開車時,遠遠看到紅綠燈的指示牌上寫了兩句話:

對向紅燈放心左轉

對向綠燈小心左轉

開車的人只有一兩秒的時間去解讀整段資訊,但其實整段話要表達:紅燈綠燈都可左轉,自己小心。

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滑手機時,不會認真去閱讀每一個訊息文字。

過濾這個世界的雜訊對於大腦來說是有必要的。

人們只會「掃描」訊息。

掃一眼,就要很好懂。

放一堆需要邏輯思考的引導文字,被使用者忽視也是很正常的。

▋動線曲折離奇

你有沒有在大型車站內,永遠找不到月台或出口的經驗呢?

又或者在操作軟體的時候,必須要在許多功能裡面跳躍,才能拼湊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不論是實體空間、數位空間,當它們變得又深又廣時,動線流程就會曖昧模糊。

在一些疊床架屋缺乏妥善規劃的空間當中,經常會出現矛盾或難以理解的動線。

例如從 1F 移動到 3F,可能無法從室內移動,要繞道戶外的手扶梯。

又或者在操作軟體進入某個流程時,居然沒有放棄離開的方式,只能強硬關掉軟體。

這通常發生在先求有、再求好的工作文化中。

只是我們會擔心,有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變好了。

▋分類層級曖昧

想像一下搬家的時候,你因為太忙碌,找了人幫你打包。

很不巧,對方的打包方式簡單粗暴,箱子裡面可以塞什麼就胡亂放進去。

然後你接下來要從滿屋長相相同的箱子當中,找出一份很重要的文件。

每個箱子一眼望去都一樣,難以預測文件可能收在哪邊。

打開箱子一看,同一個箱子裡面有餐具、有3C也有文件,搞不懂分類邏輯。

每次打開箱子總是無法預期會看見什麼。

甚至開始混亂,沒有意識到自己重複看過好幾次同一個箱子。

不論是實體空間或是數位服務,當訊息量開始龐大時,我們就需要建立一套層級清晰,收納邏輯有原則的架構。

使用者要記住的不是所有資訊的位置,而是搞懂資訊被收納整理的規則。

這樣就可以自己使用有一致性的原則,順著資訊整理的架構,找到需要的事物。

▋結語

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常常喜歡檢討使用者自己沒看清楚。

然而減少使用者犯錯的可能性,是產品服務提供者我們的職責。

當使用者看不懂用途、無法理解我們的產品服務在幹嘛,我們就吸引不到新客戶。

當使用者經常迷路、找不到他需要的事物,我們就留不住願意付費的客戶。

廣告行銷像是打開水龍頭找來流量。

商業模式的轉換漏斗用來承接存量。

使用者體驗不佳,就像我們的商業模式有許多裂開漏水的破洞。

如果我們總是感覺客戶來了留不住?

會不會有哪些關鍵環節,是我們一直忽略了呢?

by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