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體驗心得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兩天,我沉浸在與一群有趣的人,深度討論與思考,如何為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工作。
在工作坊中的導師 Terence 與 Rebecca (以及助教們),溫柔又細膩的創造出具備安全感的開放性場域。
這讓來自各行各業,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夥伴,能用開放、不批評的態度,放心的深度交流。
品味 Terence 與 Rebecca 精湛的引導技術本身已經是巨大滿足。
在聆聽不同夥伴的人生際遇與「純粹意願」時,又開拓了一次眼界。
復盤了過去的點點滴滴以及對照到自己的英雄之旅,更是沉浸有趣的體驗。
學習到「探索意義感」的認知框架,讓我的人生探索百寶箱多了一個超級無敵實用工具。
與夥伴們約定之後繼續共同探索,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更是意外收穫。
簡直是賺爛了。
在工作坊當中,我特別喜歡一個 Rebecca 介紹的比喻:以內在與外在的無限循環,來觀照我們自身。
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從兩個重要的面向來觀看。
外在層面,有哪些行為對這個社會來說是有價值的?
內在層面,有哪些價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我們最常注意的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價值」。
這件事情表現在我們的求職焦慮,如果我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我就沒有安全感?
這件事情表現在我們的職業身分認同,如果我表現得不夠好,我似乎不配這個身分?
這件事情表現在我們的社經地位渴望,如果我沒辦法維持這樣的生活,我是不是比別人差?
在《成功竟然有公式》這本書當中提到,成功的第一法則是:「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個人表現,而是在人際關係、社群看待你的表現有何感受」
簡單來說,成功是一種集體性的社會現象。
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成功,取決於他人能不能看懂你的表現。
既然成功是一種社會現象(少子化也是一種社會現象、青少年憂鬱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那麼我們可以得知,成功其實沒有固定的形式。(就像社會現象也沒有固定的形式)
所以,成功就不一定「只是」有錢、有車、有房子以及有一份好工作。
我們依然可以觀察到,有錢、有車、有房子以及一份好工作的人,感覺痛苦與失去意義感。
所以問題在於,他人眼中的成功,對我們有意義嗎?
這就來到了內在層面的探索。
過去我聊了很多 ABZ 計畫,如何探索人生選項的方法論。
但這些方法其實都是屬於外在世界的互動。
如果我們的內在沒有建構一張屬於自己的意義地圖,那麼依然會迷失,找不到自己的北極星。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中提到了第一次成年期、第二次成年期的概念。
第一次成年期始於我們離開學校,開始踏入社會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主旋律是「獨立」,我們要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價值,獲取獨立生存下去的資源。
那,我們該怎麼對這個世界產生價值呢?
大多數人會在這個時期,選擇穿上「已經約定成俗的職業身分」。
這個世界有一種工作叫做「工程師」、「公務員」、「產品經理」、「設計師」、「廚師」、「老師」等等。
已經存在的職業身分,不需要我們從頭摸索如何對這個世界產生價值。
因此我們穿上這個身分,或許一開始這個身分有點沈重、有點太大,我們害怕自己撐不起這個身分。
然而等我們開始適應以及成長之後,可能到了有一天,我們才意識到,這個職業身分有很多方方面面已經不合身了。
我想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職業身分要求我總是批評他人。
我想做一個照顧家人的人,但職業身分耗盡我的心力與時間。
我想創作揮灑自己的靈感,但職業身分的收入穩定,讓我害怕踏出去面對未知。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在層面的各種需求,已經無法靠第一次成年期所穿上的身分來滿足時。
沒有了名片,我還剩下什麼?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我們就已經踏上了中年之路,探索屬於自己的身分。
然而探索與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情。
這件事情的本質,就像我們掌握任意一種創作才藝的過程,這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與發展的技藝。
這件事情既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意義感的地圖每個人都不一樣。
也沒有現成的商品讓我們一鍵下單,就像健身教練沒辦法幫你健身,只能給予指導與回饋。
在探索與創造有意義的工作這條路上,自主選擇無比重要。
我幾乎是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持續踏上為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工作的旅程。
很開心能在這場工作坊當中,遇到許多探索中的夥伴。
雖然每個人的道路不同,但光是意識到有許多人踏上了旅途,就會感覺原來自己不孤單。
這是我這個週末充實又有意義的兩天,分享給你。
也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by S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