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訪談的目的是釐清如何交付價值
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
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
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然後繼續花兩個禮拜時間糾結,要如何設計一個吸引人的問卷。
▋小心不靠譜的代理人
那麼獨當一面的可靠戰力,會怎麼做呢?
一樣是同事跑來問能不能幫忙規劃問卷。
可靠戰力會先問:「怎麼會想要規劃問卷呢?」
有六七成的可能,這位同事會被問倒。
因為他也不是這個需求真正的利害關係人,他很有可能只是代理人。
甚至是狀況外的代理人。
代理人不是真正的決策者,所以他們往往講不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狀況外的代理人更糟糕,他們甚至一問三不知,會傳達扭曲刪減後的訊息。
▋了解需求的源頭,看懂真正的問題
所以可靠戰力就會繼續探究:「那這個規劃問卷的需求,是從誰那邊提出的呢?」
把眼前的代理人當做一條線索,去追本溯源了解背後的利害關係人。
找到了真正的利害關係人,還原「想要一份問卷」的歷程之後。
搞不好會發現,原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名單」的解決方案。
那為何需要「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名單」的解決方案呢?
可能是因為,現有的新用戶流量來源品質不佳。
所以,最上層的商業指標,是希望「改善新用戶流量來源品質」。
中間想到的策略方向是「拓展一個新的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名單的方法」。
執行上的解決方案是「弄一份有趣的問卷」。
▋看懂通往問題解決的路徑
看懂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之後,我們還同時會知道:
- 整件事情會影響誰?(辨別利害關係人)
- 真正的決策者到底在意什麼?(交付的要素)
- 如何讓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對齊商業目標)
這麼一來,在通往解決方案的路徑上,當我們遇見困難時,可以應對的策略也變得明顯。
如果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問誰,是不是我們一直在跟代理人鬼打牆?
如果提案一直被打槍,是不是我們沒看懂交付需要滿足的要素?
如果解決方案難以落地,是不是各方利害關係人對這個需求背後的目標缺乏共識?
▋結語
或許有人會想:為什麼做一份專業的工作,還要這麼麻煩呢?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還真就是這麼麻煩。
如果我們沒搞懂,我們的工作如何幫對方產生價值。
那我們就會一直做一些沒有價值的工作。
價值不是源於我們有多專業,而是我們的專業發揮出了什麼用途。
看懂這個用途,才能好好對得起我們的專業。
這也是我在訪談那些專業領域的用人主管時,他們異口同聲談到的事情。
專業可以進來再培養。
專業可以用經驗以及專案來磨練。
但是不懂得提問的人、沒興趣了解問題背後問題的人。
即使有了專業,也很難產生價值。
這是我最近對於需求訪談這件事情,與不同專業主管交流之後,更深刻的觀察。
分享給你。
by S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