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 M.A.P.S 認知地圖法,設計你的關鍵訊息
哈囉,朋友
你聽說過「地圖不等於疆域」這個概念嗎?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與這個複雜真實的世界(疆域)有許多落差。
我們的大腦與外界事物互動的過程,有認知頻寬的限制。
▋太多選擇等於選擇障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果醬實驗。
他們在超市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攤位有三十六種果醬可以試吃,另一個放六種果醬。
猜猜看,哪一個攤位吸引了人潮?
三十六種果醬試吃的攤位吸引了最多人。
但是賣得比較好的攤位呢?
六種果醬的攤位賣出去更多。
過多的選擇導致顧客決策癱瘓,覺得選錯了會後悔,乾脆不選吧。
▋專家溝通的困境
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也發生在專業工作的現場。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行銷專家,這件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語言模式當中。
身為一個行銷專家,你可以運用很多細膩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複雜概念。
例如你可以靈活的運用廣告投報率、轉換率漏斗、獲客成本、跳出率、SEO 等等詞彙,組織成你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語言模式。
而如果行銷專家的溝通對象,是對這些詞彙很陌生的小白(但人家是付錢的需求方),那整個溝通過程常常會很挫敗,或是覺得繞了半天還在名詞解釋。
專家有能力運用專有名詞,將複雜訊息壓縮,讓自己在溝通時的語言變得更有效率(但也更難理解)。
▋M.A.P.S 認知地圖四原則
在服務體驗的設計上,客人走進你店面到結帳的過程,會接受各式各樣訊息。
在專業工作溝通過程,專家總是會跟各種認知不同的人討論需求。
在數位產品的資訊架構設計時,要決定大量訊息如何組織,並在網路上呈現數位空間環境。
訊息的呈現方式,影響了我們互動行為的成果。
我們需要使人們更容易採取行動。
可以先確保溝通目的精簡、再具體化呈現情境、接著善用人類天生的分類能力、最後規劃訊息的呈現順序。
這些行動策略可以歸納為 M.A.P.S 認知地圖四原則,分別是:
- Minimal (精簡):避免資訊超載,大量訊息造成認知崩潰,去掉不必要的訊息
- Applicable (具體化) :提供具象情境,人們需要可以具體想像的情境
- Patterns (分類):運用人腦辨識模式的天賦,比起邏輯思考,人腦更擅長分辨事物之間的不同
- Step by Step (由簡入繁):漸進式增加複雜度,改變訊息提供的順序,可以提昇人們的投入程度
▋精簡:一口不能吃成胖子
當我們面對大量信息時,人腦會經歷認知崩潰。
身為產品服務的體驗設計師,我們要針對某個需求的情境設計提供一套解決方案,重新塑造使用者看待這件事情的概念。
就像人們使用微波爐,不需要知道背後的技術原理。
善用「隱喻」故事,借用人們已知的常識,來認識新概念。
例如,微波爐就像烤箱,只需要十幾秒的時間,就能加熱你的食物。
▋具體化:人們需要具體的感受干我屁事
抽象概念難以被人腦處理,而具體的情境能快速喚起共鳴和理解。
比起「轉換漏斗的跳出率表現不佳」。
人們更好理解「八成的人放棄繼續購買我們的商品」。
▋分類:我們擅長察覺不同
比起「第一季成交 3447 筆訂單,營收增長13%」。
可以嘗試「第一季的營收,初次消費的新客佔 7 成,熟客佔 3 成,主要營收增長來自於針對新客的行銷活動。」
將事物分類,更有助於產生洞察。
▋由簡入繁:改變訊息提供的順序
漸進式增加複雜度,而不是一次性灌輸所有信息,可以大幅提升用戶理解和接受程度。
先針對溝通對象的動機設計「鉤子」,將鉤子放在對的時間與場景(接觸點)。
讓對方感受到微小行動帶來的巨大價值。
提供清晰的進度感以及行動選項。
當對方的認知逐漸跟上,再釋放稍微複雜的訊息,引發對方挑戰與成長的慾望(遊戲化設計)。
▋結語
地圖不等於疆域,人們腦袋中的認知地圖,是簡化與抽象的。
認知程度較深的專家,認知地圖的解析度更高,可以輕鬆運用複雜的細節溝通。
但認知程度較淺的一般人,貿然提供複雜訊息,只會造成選擇癱瘓。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
產品服務的溝通失敗,會造成商業上的損失。
職場合作的溝通失敗,會造成心理壓力與資源浪費。
而我們可以選擇有層次的方式,釋放我們想溝通的訊息。
M.A.P.S 認知地圖的四原則,提供給你參考,希望能幫助你的專業有效溝通。
by S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