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用戶研究過程需要的好奇心

Soking

2025年8月28日 上午 3:54

訪談的技術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訪談課上被同學問了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好奇心?」

因為我在課堂上教訪談技巧時,重複的跟同學傳教:「最好的訪談技巧就是好奇心。」

我的主張是,當你對商業問題有所疑惑,忍不住想找到用戶行為背後的因果機制時,一個強烈吸引你的研究主題就這麼出現了,你會對於挖掘這個議題充滿好奇。

這個時候提案簡報是假的,你只是需要跟利害關係人溝通清楚為什麼值得投入資源去研究。

這個時候訪綱跟招募問卷也是假的,你只是渴望找到對的人,因為他們身上有故事,你渴望聽那些故事,來了解為什麼人們是這樣思考、那樣行動?

我在許多場合分享過,最初開始接觸 UX 的理由,是因為創業過程我嘗試了各種方法,始終沒辦法把產品做對,我就像悶著頭高速撞上了名為現實的高牆,頭破血流,而且粉碎了我過去憑直覺做產品這種不靠譜的世界觀。

把破碎的自己撿回來的過程,我才理解這個世界是「干我屁事」的世界,你有很屌的技術,干我屁事?你有很強的作品,干我屁事?你吹噓自己的產品有多棒,干我屁事?

終究是你做了別人在意的事情,他看懂了跟他有什麼關係,你做的事情,才值得被多看一眼。

於是我才學會,原來一個設計師只為了自己而作的設計,干別人屁事。

當我們宣稱「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時候,隱含的意思是,要解決對別人有價值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明明陷入在問題之中,但是他不採取行動呢?

為什麼他看起來沒有考慮太多,就選擇了這個選項呢?

但為什麼另外有一些人,面對一樣的選項,卻再三猶豫,不願意拿取顯而易見的好處呢?

為自己的商業模式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會有知識的詛咒,搞不懂別人為什麼看不懂,因為解決方案是從我們腦袋裡面琢磨出來的,所以有許多我們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

偏偏就是這些「理所當然」,干用戶屁事?

協助客戶的過程,你會發現更有趣的認知落差,當客戶希望把某個想法塞進使用者腦袋時,他找你想辦法,是希望你找到讓用戶硬吞的方法。

但就像上面講的,這干用戶屁事?

與其我們硬塞想法進去用戶的腦袋,浪費這麼多時間力氣成本,為什麼我們不去找找看市場上,有沒有一些人,他們本來就具備這些想法,渴望有人來同理一下他們的事呢?

所以第一個我會好奇的點,就是什麼情況下,客戶才會看懂「干我屁事」的道理?

第二個我會好奇的點,就是我要怎麼在 A 點灑餌,引發用戶感興趣而聯想到 B,因為客戶準備的點可能只能抵達 B,超過這個範圍的認知,都落在「干我屁事」的區間。

所以我們在研究中需要去模擬用戶心智,在《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一書中提到,這就是所謂的工業化同理心的過程。

產品的設計者,透過一套流程方法,刻意的去接近與模仿用戶心智以製造本來不存在的同理心。

當我們去探索、同化,或者說被精神污染之後,回來才能跟客戶聊聊,客戶本來預設的認知範圍,到底距離目標族群有多少距離,需要跨過多少的認知障礙,才能穿越「干我屁事」的阻擾,進入注意力的範圍。

所以,下一件我好奇的事情是,這個市場願意為了「認知落差」付出多少代價呢?

這是我好奇心背後的好奇心。

by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