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線訪談法
哈囉,朋友
我剛開始接觸用戶訪談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受訪者不受控制,隨機飄移的討論他的經驗,例如你跟受訪者討論登山經驗,他可能會在一段討論之中,夾雜著四五種不同經驗來源的描述,受訪者會試圖餵給你整套他目前的經驗框架。
又或者,你的提問是 A,但受訪者興致勃勃的跟你分享 B 的事情。
這類情況都是我們踩到了所謂的「可得性偏差」(就是在《快思慢想》裡面談的捷思),這意思是說,當受訪者在討論一個特定的主題或概念時,會使用腦袋中先浮現的直覺,而不是具體分析你的意圖,針對性的給予回饋。
雖然不精準,但這樣的認知偏誤可以節省心力,足以應付我們生活之中的基本應對。
然而對於主持訪談的你來說,這些可能充滿認知偏誤的個人觀點,並不是你在用戶研究之中想要採集的資訊。
你需要的是具體的事件,受訪者在某個具體事件之中,獲得經驗的過程,以及為什麼他會採取行為的脈絡。
在學習用戶訪談的這條路上,我從心理諮商領域的引導學習到許多有趣的訪談技巧,其中一個至今我最常引入在我的訪談架構之中的方法,就是「時間線」。
時間線是我在了解 NLP(神經語言程序)的過程中發現的有趣技巧,但我不是用於心理治療,而是用於探索受訪者經驗的形成。
人是記憶的動物,我們依賴過去的經驗作為情報,來認知眼前的陌生事物做何用途?
當我們的預測成立,腦袋獲得了獎勵之後,新的經驗與舊的經驗產生連結,這些一次又一次的模式辨認形成了我們的信念。
所以你在用戶訪談中會發現,人們不會無緣無故的採取某個行為,而是他們過去經歷過某些事情,但結果可能不夠滿意,因此下次觸發相關行為的時候,為了想讓自己更好過一些,因此動用了更多腦袋的認知資源,重新進行選擇。
關鍵的時刻就在這邊,我們所研究的產品服務,如何成為受訪者的選項呢?
我在運用時間線訪談法的時候,會分為三個階段:現在、過去、未來。
與受訪者討論「現在」,目的是了解「用途」。
受訪者為了什麼用途,而雇用了某些產品服務,幫助他達成目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看見受訪者持續的雇用特定產品服務時,也會看見這類產品服務在他記憶中的位置,包括觸發的環境、時機,以及哪些選擇也是等價的?受訪者可能會因為哪些因素而調整選項?
就像你平常會在家自己手沖咖啡,看起來很重視品質,但在外面開會的時候,居然也能接受便利商店的咖啡(但美而美的即溶咖啡依然不行)。
對於受訪者的「現在」有所了解之後,就會邀請受訪者回溯記憶,來到這類使用經驗的源頭,與他討論最早最早是怎麼接觸到這類事物的?
我們可能會發現,受訪者在七八年前就接觸過,但當時需求不明確或者更熱衷於其他選擇,直到最近兩三年才調整了自己。
回溯受訪者的「過去」,從經驗形成的原點開始探討,然後引導使用者討論接下來每一階段的鮮明記憶,一方面了解在受訪者腦袋中是怎麼區分階段性,另一方面是尋找認知程度加深的線索。
當受訪者從「過去」連結到「現在」之後,會繼續討論「未來」。
要注意的是,討論未來並非是天馬行空的許願,例如「如果你不缺錢了,那你想幹嘛?」
我們與受訪者討論的是「未來的自己」,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目前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正在持續努力中?
未來的自己,也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當受訪者心中有所追求,需求就存在,因為需求的本質是期待。
從「未來的自己」的訪談內容中,我們可以看見抽象層面的需求,當我們產品的品牌呼應了使用者的抽象需求時,我們就從功能規格的比較,進入到內在需求的回應。
總結一下,我是如何使用時間線訪談法:
- 人是記憶的動物,過去經驗影響現在的認知與判斷
- 訪談「現在」,我們了解用途,知道受訪者雇用產品服務的緣由
- 訪談「過去」,我們了解經驗形成的接觸點,幫助我們區別階段性
- 訪談「未來」,我們了解受訪者的期待,品牌可以呼應使用者的內在需求
以上是我對於時間線訪談法如何應用的想法,記錄下來,與你分享。
by Soking